扎根基层25年2800余案件“零差错”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剑阁开封法庭庭长郭兴利
本报记者 田志林
“高难案例商讨审,家庭矛盾亲自上。”这是郭兴利的一贯作风。扎根基层25年,他所办理的2800余起案件实现“零差错”,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等殊荣。近日,记者来到剑阁县开封镇,采访了开封法庭庭长郭兴利。“法庭实现远程互联网科技审判职能,一些民事案例被省高院领导亲自开启点击。”来到开封法庭,眼前的开封法庭除却了地震前夕的尘土,俨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矗立在开封场镇西南一角的新办公大楼,浓浓的法庭文化扑面而来,在近300平方米的法治文化广场,一些当地村民不时驻足观看,旨在通过浅显易懂的法治文化展板学习法律常识。
虽然郭兴利已是“名人”,但他仍旧不厌其烦,带记者走完开封法庭的科技审判法庭、荣誉室、档案室、法庭食堂及后花园(法官自己种蔬菜的田园)。他告诉记者,开封场镇人口约3万人,周围大大小小的乡镇达10余个,开封辖区的各类民事案例和家庭纠纷相对复杂,但作为一名基层法官,不得有一丝一毫懈怠,必须高质量完成各个案件的审判和调解。
在一楼大厅,法庭为群众准备了座椅及残疾轮椅,在周围的墙壁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法训”和“家训”。
郭兴利准备了两个办公室:一个是一楼的矛盾纠纷调解室:一个圆桌、一本厚厚的法律书籍、一叠各类法律咨询等宣传资料;一个是二楼的合议庭:一张办案长桌、一套外皮已经脱落的沙发。“但很干净,没有灰尘”。郭兴利说,其实他自己没有专用的办公室,他平常主要在一楼大厅接待群众,为的是真正方便群众,让群众少跑路。“我尽可能把自己当作一名服务员,一有情况,就可在大厅提前了解双方的争执焦点,避免双方情绪对立,为接下来成功调解节约时间。
在荣誉室,郭兴利向记者展示了开封法庭自1990年代以来获得的100余个荣誉证书、奖状及锦旗。他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今年五月份获得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这上边的公章是中共中央委员会,这枚证书来之不易,这是党培养了我,人民哺育了我、组织造就了我,我感谢人民群众对我的特别信任。”
在档案室,一则调解建议写到:“涂强同志,你与邻居何壮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通过核实,由于你不冷静,纠纷中致伤何壮,事后又未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故你在本案中应承担主要责任。春节即将临近,希望在春节前达成协议,过一个无忧无虑、愉快的春节。”郭兴利称,这则简短建议的第二天,何壮和涂强来到开封法庭,两人达成了和解协议。“每接手一个案件,都会认真阅读诉状,审查相关证据,接触当事人,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将法言法语转化为最通俗的民俗语言,为双方当事人设计一条最佳调解路径。”郭兴利说。“我们相信郭法官,他审理的案子让人放心,让人服,又公正。”采访中,提及郭兴利,当地老百姓竖起大拇指。
25年来,郭兴利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院坝里、帐篷中、板房内,先后调解2800余件案件,调解率达100%,实现了无一信访、无一重审、无一错案、无一矛盾激化。“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就应努力为人民群众审理好案件,让每个案件彰显公平、公正!”郭兴利的目光显得坚定而又深邃,“假如能年轻一些,那该有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