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警情日记是张薪文每天必做的工作
本报记者赵文文/图
小时候,张薪文最喜欢看父亲骑警用摩托,因为那上面有一盏闪闪的警灯。那时他就梦想着,“长大后,我也要做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爸爸是大警灯,我就是小警灯!”如今,张薪文已经52岁,在监狱工作30年,他也从当时的“小警灯”变成了“大警灯”,成了老前辈。
平均每年对服刑人员集中教育60余次,个别谈话300余人次,审查信件400余封,监听亲情电话2000余人次……这一个个看似简单而枯燥的数字,却是邑州监狱民警张薪文心血的凝结,信念的坚守。
“小警灯”闪绿光帮服刑人员找到回家路
十二监区,是邑州监狱的入监监区,每一个新收押的服刑人员都要在这里接受入监教育。作为管教民警,张薪文总能从服刑人员的眼中读懂他们的心思。
这套“读心术”,让其他民警很是佩服。当大家问他有什么快速见效方法时,张薪文总是笑着说,监狱工作哪有捷径,都是他工作多年总结的一些经验。
付强原是邑州监狱服刑人员,2012年入监时已年满65岁,身患多种疾病。因为他犯罪,儿子与他断绝关系,之后老伴又离世。身体心灵的双重打击,让他觉得自己不能活着走出监狱,绝望之中他选择抗拒改造。
2016年10月,付强调到十二监区改造,张薪文很快就发现他的异常,并主动承担起对他的管教工作。张薪文多次找他谈话,并针对他的情况开出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个别教育“药方”。
2016年12月,付强刑满释放后,坚持给张薪文写信。信里,付强总要关心张薪文和民警们,同时聊聊家常,说说自己最近的情况。其中一封写道:“在那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您一次次走近我,跟我谈心,引导我走出思想的误区。您到监狱医院看望我的身影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而对于年轻的“高智商”服刑人员,张薪文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服刑人员刘刚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又曾是公司白领,看不起其他服刑人员。“他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脑黑客,属于高智商犯罪。对他的改造也有办法。张薪文用激将法让刘刚制作软件参加社会上的专业竞赛。一次次挫败下,刘刚开始拿起张薪文给他买的计算机书籍学习,并研发出监狱鹤鸣文学社自动排版软件,经监狱推荐,受到某公司的关注,现在公司已经与他签订刑满后意向性聘用合同。
在张薪文看来,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服刑人员亦如此。服刑人员在入监监区接受入监训练后都会被分到其他监区。送走一批批服刑人员时,只要符合规定,张薪文总会力荐留下有特长的人。在他的努力下,监狱新翼艺术团、鹤鸣文学社在监区挂牌设立,并成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文化监区、文化监狱建设在邑州监狱开始蓬勃发展。
“小警灯”闪红光映照他坚守的忠诚
2016年11月3日,一所小学的师生来到监区接受警示教育,张薪文和同事正指导服刑人员排练节目。就在师生们驻足观看时,张薪文突然脸色发青,豆大的汗珠不停从额头渗出。目送师生离开后,张薪文才瘫倒在地……
张薪文生病,并不是一两天的事。5年多来,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2012年4月2日,张薪文被确诊患上Ⅱ型肝硬化,三分之二肝脏已失去代谢功能,被强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心里念叨不停的还是自己的工作,牵念不舍的仍然是服刑人员。2012年5月10日,服刑人员李祥严重违规,在被严管后一直绝食,并大声叫嚣“只见张警官”。在医院,病情刚刚得到控制的张薪文听说这件事后,匆匆赶回监区,及时平息了这起危及安全稳定的突发事件。
重病5年来,监狱多次想要调他到相对轻松一点的岗位,都被他婉言谢绝。父亲离世、妻子急病、自己重患……虽然病情反反复复,家中也大小事不断,但他从未因病痛耽误一天的工作。不久前,张薪文的岳父离开人世,面对家人的再次“埋怨”,他强忍着收回泪水,答应等退休后一定好好照顾家庭。
“小警灯”闪蓝光照亮新民警的理想
近年来,有不少新民警分到监区工作,张薪文做起了他们的老师。面对有的年轻民警对工作的不理解,他用自己的行动,让他们明白坚守和奉献,明白监狱民警这份特殊职业的荣誉感。这些年,经过他的倾情传帮带,已有17人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监狱领导。
2013年,邑州监狱从宜宾搬迁到大邑,当时正处在全省监狱第二个“五年三步走”的关键时期,监狱提出“建设四型监狱、打造五新邑州”宏伟蓝图,今年7月被评为全省管理最规范监狱,并于10月纳入全国20所模范监狱建设试点单位。而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张薪文忍着病痛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月工作27个工作日以上,几乎每天坚守在“三大现场”……就像他说的那样,“有两天不到监区,全身就有蚂蚁咬的感觉”。领导和同事称他为冲在时间前面的“工作狂”。正是这个“工作狂”,率先总结的《入监服刑人员“十个一”教育改造工作法》和《监区民警“七个100%”工作法》,成为全狱推广的亮点举措。
在张薪文看来,把工作做到最细,就是尽心;做到最精,就是尽力;做到最真,就是尽情;做到最好,就是尽责。他数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监狱系统先进个人”。 (文中服刑人员均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