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痕检全能手
——记雅安市公安局名山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潘东
潘东在实验室提取生物检材
记者杨棕贤文/图
“叮铃铃……”18日早8点,办公室急促的电话铃声,让潘东绷紧了神经。“名山城区发生车辆盗窃案……”
挂掉电话,拿起装备,拉着警铃的车辆载着潘东急速出发。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潘东的双眼发红,下眼睑也已生出了褐色的眼袋。
从警9年,潘东在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现场勘查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比中能力,先后通过刑事技术破案400余起,其中破获重特大案件100余起,从一名公安的门外汉成为了今日痕检的全能手。
◎人物小档
潘东,2004年退伍军人,2007年参加公安工作,雅安市公安局名山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潘东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2013年参与“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参与2013年全省模拟命案现场勘查比武,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2014年在“一长四必”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中,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从零开始 案件现场“苦练兵”
痕检工作是个“苦差”,时常面对惨不忍睹的现场,和尸体、有毒物品“打交道”更是稀疏平常。
对于苦,潘东不以为然。入警之初,潘东并无任何勘验技术经验,每次出警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练兵”机会,从最初的看、学、练、模仿,到能独立勘验访问、分析研判、对比检验等,潘东说,他在一个个案件现场里得到锻炼提升。
2011年12月23日,名山区新店镇某米店的老板娘朱兰(化名)被杀死家中,中心现场血迹斑驳,破坏严重。犯罪嫌疑人具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作案全程都戴有手套、头套等,对中心现场全程勘查下来,潘东并未提取到任何有价值的生物检材。
案件陷入僵局……“受害者的店铺共有6间、且彼此连通。”“受害者家人不具备作案动机”……案发当晚,一个个细节在潘东脑海中久久萦绕。
潘东坚信,再缜密的犯罪嫌疑人都会有疏漏。睡了2小时后,他再次进入现场复勘。这一次,潘东将勘查范围从中心现场扩大到受害者所经营的6间铺面,通过对现场的综合分析,他发现作案人在作案前有蹲点的行为,并在其中一间铺面内发现一张半幅大、呈卷筒状的旧报纸,报纸底部有一圈圆形印痕,潘东果断分析该报纸应系作案人包裹刀、棍类工具所遗留。
顾不上休息,潘东随即将报纸送往雅安市公安局进行检验,通过技术手段,成功从报纸上提取到人体脱落细胞,锁定作案人DNA信息。
心细如发 勤思复勘“识冤案”
痕检工作是个“细活”,事故现场侦查人员稍有判断误差,将影响整个案件的侦破。同时,痕检同样要求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入警前,潘东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在刑事技术与互联网信息化运用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当下,潘东说,每一个现场侦查,都是一次挑战,也是对自己专业技术的“检阅”。
2013年11月,名山区中锋乡一孤寡老人在家被杀,为逃避公安侦查,作案人制造了火灾致人意外死亡的假象。
当村民都在为孤寡老人的遭遇唏嘘之时,凭借多年的侦查经验,潘东敏锐地嗅到了“该起案件并非那么简单”。
中心现场虽被火迹严重破坏,但经过缜密的侦查,潘东还是发现多处疑点:死者头部灼烧的最为严重,已面目全非,而下肢烧伤痕迹却很轻;死者家中墙体有喷溅的血迹;事故现场木材还有油浸的痕迹……
按照当地习俗,在案件还未侦破之际,村民准备将烧焦的尸体下葬。为给破案争取时间,潘东立即上报了情况,并通过勘查,找到作案人使用的棍棒及接触的物品,通过提取指纹和DNA等,锁定嫌疑人,成功破获了该起恶性刑事案件。
无怨无悔 随时待命“抛小家”
潘东的手机屏幕是一张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图片中,6岁的儿子依偎在他身旁,烂漫地笑着……
看着照片中的妻子和孩子,潘东满眼愧疚。24小时待命,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不论风雨,一有警情便要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潘东说,一天勘查六七个现场,熬夜加班都是常事。由于长期繁忙的工作,全家大小事物都落在了妻子的头上,而儿子的成长,他也错过了很多。
平时在家,一家三口都会玩“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游戏,因为甚少陪伴孩子,在游戏中,潘东始终扮演着“坏人怪兽”的角色,每念于此,潘东总不由尴尬一笑。“守护社会安宁,是每一个警察的天职。”因为责任,也因为妻子理解鼓励,潘东说,他会一如既往在痕迹检测中穿行,用敬业奉献展示新时期公安痕检民警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