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律师刘豫川健:做公益法律服务是会上瘾的
2016年,刘豫川健在那曲地区司法行政业务骨干培训班上授课(图片由刘豫川健提供)
本报记者曾昌文周夕又
人物简介:
刘豫川健,30岁,四川川蓉律师事务所青年律师。作为成都律师行业的代表,于2016年7月参加司法部选拔,成为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一名志愿者,被派遣至西藏那曲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工作。近日,记者有幸与回家探亲的刘豫川健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流,了解了一些他在那曲地区援藏的心路历程。
那曲印象:最缺的是法律资源
那曲城区海拔为4500余米,是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初到那曲的时候,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刘豫川健非常不适应,每天睡觉都感觉有石头压在胸上,特别难受。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让刘豫川健感到难受的是当地法律资源的严重匮乏。刘豫川健告诉记者,由于那曲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专业法律人才严重不足,全地区一共只有两名公职律师,而这两名公职律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和少量的社会纠纷案件。当他去年7月被派到那曲地区做援助律师后,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刘豫川健表示,在那曲工作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沟通。刘豫川健在当地又要负责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法治宣传、为当地政府的一些决策提供法律建议、为政府部门进行法治培训讲座、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等,他只能依靠司法所的同事进行翻译。
援藏心得:做公益是会上瘾的
去年10月,刘豫川健正在地区司法处办公室写材料,一位年迈的当地老人找到了他。看着老人几近绝望的眼神,刘豫川健赶紧找来了同事。通过翻译,刘豫川健了解到,老人是为自己儿子普布(化名)来求助,普布是一名驻村干部,妻子无业,母亲身患癌症让家里雪上加霜,孝心加上一时冲动,普布挪用驻村经费为母亲治病,虽然被查处后普布及时归还了全部款项,但依旧触犯了法律。
了解情况后,刘豫川健当即答应老人为其儿子提供法律援助。当时离开庭只有几天时间,刘豫川健立即进行会见、阅卷、准备资料等。普布一案的检察院起诉书上以挪用公款罪建议法院量刑6年。经过刘豫川健的努力,法院最终采纳了他的部分意见,判处普布有期徒刑2年。判处结果出来后,得知儿子刑期减少的老人哭着对刘豫川健连连道谢。
还有不到半年,刘豫川健的援藏工作就要结束了。关于得失,刘豫川健说:“通过努力,让老百姓懂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我的这一年就非常有意义了。虽然做志愿者律师的补贴非常低,但是当地人对法律的崇敬,会让我们法律人内心充满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不能比拟的。一旦当你对从事法律援助产生了感情,就会上瘾的。我们一起参加援藏的同行们就有人决定在期满后再待上一段时间。”
接受完记者采访的第二天,刘豫川健就又要赶回那曲了。临走之前,他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虽然当地百姓的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但能够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却很少。希望在离开那曲之前能为当地建立一个小型的法律读书室。” |